5月10日,东风锻造有限公司将东风汽车博物馆作为“锻造大讲堂”,70余名中高管、重点岗位人员、以及青年代表,走进博物馆,观看一件件历史图片和文物,重温东风公司发展历史,接受马灯精神洗礼,凝聚奋进力量。
东风博物馆陈列展品2000多件,包括国内第一辆军车EQ240、国内首台万吨锻压线模型等珍贵物件,还有复原十堰从深山小镇蜕变为“中国卡车之都”传奇历程的大型数字化沙盘,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汽车城”的崛起。
步入东风博物馆,老一辈东风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场景映入眼帘。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全体人员依次参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中国二汽、工业之光”、“走出大山、兴国逐梦”、“开放合作、发展跨越”、“汽车强国、卓越东风”等5个单元展区,同时参观了“强军有我”、“科技跃迁”、“三线岁月”等3个专题展区。从二汽建设者们在芦席棚里绘制的汽车设计图纸,到"马灯精神"的实物展陈;从历代国家领导人亲临工厂车间的珍贵影像,到东风自主品牌首次走向国际市场的签约仪式记录;从商用车领域的持续引领,到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重大突破,展陈的每件实物都是开拓者的智慧结晶,每张老照片都在诉说着东风人的奋斗足迹。
最打动人心的是锻造公司展位。锻造人驻足于被誉为“国宝级”12000吨巨型锻压机生产线的立体模型前,深刻感受着工厂历史跨越的澎湃动能和深深的自豪。人们在自己熟悉的展品面前,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回望来时路,感慨万千,泪湿双眼;展望新时代,不忘初心,重任在肩。一边看着文物,一边发表感言。
安技环保部:何志刚
博物馆"绿色东风"展区展示的环保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令人振奋。这与当前安技环保工作高度契合——既要守住安全红线,又要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未来工作中,我们将着力推动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将环境保护纳入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协助完善危化品管理细则,降低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员工环境风险意识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持久竞争力。
经营规划部:高胜伟
当我踏入东风汽车博物馆的瞬间,仿佛在进入了时空隧道,一部波澜壮阔的新中国汽车工业史在眼前徐徐展开。1975年,第一代东风人用榔头和台钳在简陋的芦席棚中敲打出中国首款自主军用越野车,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而那台新中国斥巨资用半吨黄金换回的万吨锻压线,更是以“砸锅卖铁也要造车”的决绝精神,奠定了新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根基。移步至科技跃迁展区,历史与未来在此交织,从手工锻造的钣金件到全自动生产线,还有中央载人飞行器的亮相,不由得让人惊叹:未来可期,路在脚下!
产品研发部:孙有飞
马灯、芦席棚、干打垒……50多年前,老一辈东风创业者从五湖四海汇聚到鄂西北的偏远小镇,在武当山下,开创了东风的基业。如今,这些承载着早期艰苦创业记忆的词汇,早已化作一代代东风人抹不掉的“精神胎记”,成为东风人的传家宝。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如今,“马灯”已成为东风人心中不灭的希望之灯。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东风人都会将“马灯精神”传承下去,致敬峥嵘岁月,照亮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
热清作业部:张 鑫
在商用车展区,一台巨大的东风天龙重卡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登车体验。坐在高高的驾驶座上,环顾四周精密的仪表盘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操控系统,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中国卡车司机们是如何在简陋的驾驶环境中完成长途运输的。展区一角还原了八十年代卡车司机休息站的场景——一个斑驳的绿色保温壶、一本翻旧了的全国公路地图册、一盏煤油灯,这些物件默默诉说着那个艰苦而充满激情的年代。现代物流模拟系统则展示了当今东风智能卡车如何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高效运输,这种今昔对比令我感慨万千。
【供稿:何志刚、高胜伟、孙有飞、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