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十,喝王老吉,吃盒饭,别有滋味!
连日来,大部分人的朋友圈里都是晒着美酒佳肴、阖家欢庆、幸福团圆的场景,但是一车间熔化班员工们大年三十的朋友圈却格外的与众不同,圈粉无数,成为这个新年里最美的风景! 由于保温炉炉龄刚好赶上过年这几天到期,2月份又是高产月,怎样才能保证节后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呢?车间主任、支部书记姚永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车间经过反复思量最终决定在年三十下午2点开始筑八吨保温炉、三班组织人员安装好附体,初三将保温炉投入使用双班生产,争取把时间抢出来、把产量抢出来。
保温炉和其它熔化炉最大的区别在于保温炉底结构复杂,是锥形的,无法用电机进行捶打,只能用电锤一锤一锤的打造,一个保温炉人工锤实好最快需要4个小时,熔化班的兄弟们在这紧要关头没有一个打退堂鼓,个个迎难而上,发挥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作业指导员杨杰作为骨干每次都冲在最前面,每倒一次炉衬砂他都仔细的用电锤锤实每个填砂部位,连续的振动双臂都麻了,他肩上、背上是一片鲜亮的颜色,走近一看,是汗水湿透衣背,额头还挂着汗珠,喘着热气。
背后颜色鲜亮的员工,并非杨杰一个。去年由于疫情武汉封城,员工卢亮亮的父母没能跟儿子全家吃上年夜饭,一直感到遗憾,今年父母想着退休没事就赶到十堰,来儿子家过年,想着能好好吃顿年夜饭,没想到孩子年三十还要上班。他跟父母解释道:“我们厂现在高产,我不能请假,保温炉的附体还等着我去装呢!关键时刻我可不能掉链子”。虽然有遗憾,父母还是支持他说:“工作重要,你干得起劲,我们也替你高兴,安心去工作吧!”在保温炉附体的安装现场,卢亮亮娴熟的指挥着附体的吊运和对接,在附体和保温炉的对接处他拿着手电筒一点一点的仔细检查,以确保每个对接处严丝合缝。
筑炉现场员工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而有序的工作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1点,车间主任、支部书记姚永清再次赶到现场,“再过1小时就是牛年,大家辛苦了,祝大家合家欢乐,牛气冲天!”他还叮嘱员工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车间还提前给员工准备好了热气腾腾的饺子,给每名员工发了慰问物资送去工厂的慰问,真切的祝福和关怀让员工们在坚守新年高产阵地时,感受到了硬“核”温暖!
新年的钟声敲起来了,筑炉任务也即将完成,就这样熔化班28名员工舍小家为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特别的年夜饭,过了一个革命化的除夕夜。小卢也在朋友圈晒了晒他的幸福感,工作现场照片。同时也是要安抚一下家人和老人,并附赠了一条留言:今天是年三十,有好兄弟们陪伴着,忙碌着,开心着,价值感爆棚,大家都在晒年夜饭,我也晒晒我的年夜饭。
“有这么多好兄弟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会记得一辈子!”面对朋友圈里的点赞,班长石西才嘿嘿一笑,骄傲地说:没想到,一不小心我们班还成了“网红”。
战旗飘,鼓声震,势如虹。面对年三十的加班,他们没有任何怨言,有的人从年三十坚持工作到初一的早上,他们内心坚持的信念如升起的太阳一直照耀着,陪孩子、陪爱人的时间少了,但内心对家人的感谢越来越多了!(李彬)
挂灯笼、贴对联,年味一点都没少! “
老爸,老妈,新年好!我在这给你们拜年啦!”这是我入职四年多以来第一次在十堰就地过年,也是第一次通过视频的方式在阖家团圆的春节与父母“云团聚”。虽然没有回家,但是工厂一系列暖心的举措,让这个年依然过得其乐融融,年味一点也不少。
今年春节,在疫情防控和现场高产的双重压力下,就地过年成为年前小伙伴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工厂也发出了非必要不回乡的倡议书,留在十堰的外地青年怎样过好春节成为工厂领导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做好就地过年青年的关心关爱工作,让大家过一个“暖心年”,锻造厂团总支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让留守青年们度过一个别样的春节。
腊月二十九,工厂团总支在仓储物流科支持下做好了留堰青年就餐住宿的各项保障准备,不仅精心准备了鸡翅、鸭脖、肉丸、酥肉等各类熟食,还组织大家贴春联、粘窗花、挂灯笼、摆中国结,让单身公寓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氛围。除夕这天,留堰青年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看春晚,全面营造家的温暖。大年初一,工厂团总支配合东风商用车公司各级领导参与走单身、送慰问等暖心活动,给青年送去了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铸造二厂留厂过年的李金蔚、霍银飞、柳临波三名年轻大学生,为防止疫情扩散选择就地过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大家聚到了一起做了一桌别开生面的年夜饭。以火锅为主,海鲜大咖为辅,美酒点缀的一顿年夜饭顺利完成。 即使是在异地过年,这个小小的宿舍里也年味满满,大家纷纷和家人视频聊天,互赠新年祝福。家人们表示理解孩子们的决定,希望我们既来之则安之,把工厂当做第二个家,家人们身体健康,不必挂念。除此之外,大家还一起贴春联,粘窗花,大年初一,工厂各级领导走单身、送慰问等暖心活动,给青年送去了组织的温暖和关怀。 通过一系列关心关爱活动,让留堰青年们深深感到,就地过年,年味也浓!锻造厂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即使远离家乡,心中依然踏实,今年在宿舍度过的这个特殊的春节,将成为我们人生中一段“奇妙而难忘”的记忆和经历。(霍康钊)